- 周妍;齐玥;郝永臣;杨娜;刘军;刘静;赵冬;
目的:探讨合并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高危因素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住院患者口服β受体阻滞剂对院内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国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改善项目-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CACS)项目(2014年1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241家医院)数据,纳入11 185例合并CS高危因素(年龄>70岁、收缩压<110 mm Hg或Killip分级Ⅲ级)的NSTEMI患者。按是否口服β受体阻滞剂及开始治疗时间分为早期口服组(首次医疗接触24h内)、延迟口服组(首次医疗接触24h后)和未口服组。研究结局为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和CS。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研究结局累积发生率,Log-rank检验组间差异。使用逆概率加权(IPTW)-COX回归模型校正混杂因素,计算风险比(HR)。结果:6 422例(57.4%)患者入院后接受口服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口服组患者MACE(2.5%vs. 3.9%,log-rank P<0.001)和CS(0.9%vs. 1.5%, log-rank P=0.010)累积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未口服组,延迟组(>3d)MACE发生率略低于早期组(0.5%vs. 2.5%,P=0.068)。经IPTW调整后,口服组MACE(HR=0.67,95%CI:0.53~0.85,P<0.001)和CS(HR=0.53,95%CI:0.37~0.76,P<0.001)发生风险显著低于未口服组,但延迟口服与早期口服组间院内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CS高危因素的住院NSTEMI患者,院内启动口服β受体阻滞剂与院内MACE和CS发生风险显著降低相关。延迟治疗与住院预后的相关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2025年08期 v.44 798-8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华夏夏;李晰;杨树鹏;柴萌;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8指数(fibrosis-8 index,FIB-8)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北京安贞医院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间住院的1236例NSTE-ACS患者,根据FIB-8四分位数分为Q1组(<0.94)、Q2组(0.94~1.47)、Q3组(1.47~2.08)和Q4组(≥2.08)。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记录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缺血驱动的血运重建)的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回归分析评估FIB-8与MACE的关联,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曲线分析两者的剂量-反应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FIB-8和FIB-4的预测效能。结果:COX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与Q1组相比,Q2组、Q3组和Q4组发生MACE的风险依次增加(Q2组:HR=1.50,95%CI:1.01~2.21;Q3组:HR=1.66,95%CI:1.05~3.08;Q4组:HR=2.44,95%CI:1.42~4.21)。FIB-8每增加1个单位,MACE风险增加52%(HR=1.52,95%CI:1.24~1.87)。Kaplan-Meier分析显示不同FIB-8水平组间MACE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Log-rank P<0.001)。RCS分析表明FIB-8与MACE风险呈线性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FIB-8(AUC=0.685,P<0.001)较FIB-4(AUC=0.632,P<0.001)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结论:FIB-8是NSTE-ACS患者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其预测效能优于FIB-4,可用于临床风险分层,为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v.44 805-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卢锦阳;仲四方;路遥;董自双;
目的:评价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早期预测PCI术后发生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意义。方法:入选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行PCI治疗的300例患者。收集所有纳入患者的一般资料,在入院24h内采血完善相关血液学指标,同时于术后48~72h内复查SCr、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及估算eGFR等指标。结果:本研究中CIN发生率为13.7%(41/300);CIN组患者术前AT-Ⅲ明显低于非CIN组(P<0.05);随着AT-Ⅲ的增加,△SCr及△CysC均有下降趋势(P<0.05);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AT-Ⅲ是CIN的保护性因素(OR=0.911,95%CI:0.871~0.953,P<0.001);合并糖尿病是CIN的独立危险因素(OR=3.329,95%CI:1.461~7.587,P=0.004); AT-Ⅲ预测发生CIN的最佳临界值为89.5%(敏感度80.5%,特异度72.2%,阳性预期值为31.4%,阴性预期值为95.9%)。结论:AT-Ⅲ在预测PCI术后发生CIN有一定指导意义。
2025年08期 v.44 812-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苗艳菊;赵一楠;陶红;
目的:探究心脏代谢指数(cardiometabolic index,CMI)与高血压患者新发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 023例,根据CMI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T1组(CMI<0.72,341例)、T2组(0.72≤CMI<1.20,341例)和T3组(CMI≥1.20,341例)。中位随访24个月,记录新发心血管疾病(包括中风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发生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CMI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不同CMI水平组间的累积发生率差异,并通过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分析探讨CMI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COX回归分析表明,与T1组相比,T2组和T3组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升高(T2组:HR=1.70,95%CI:1.01~2.86,P=0.046;T3组:HR=2.74,95%CI:1.58~4.74,P<0.001)。CMI每增加一个单位,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80%(HR=1.80,95%CI:1.34~2.43,P<0.001)。Kaplan-Meier分析显示不同CMI水平组间的心血管疾病累积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Log rank检验,P<0.001)。RCS分析显示CMI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呈显著线性相关(P for overall<0.001,P for nonlinear=0.185)。结论:CMI水平与高血压患者新发心血管疾病风险呈独立正相关,可作为评估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的潜在预测指标。
2025年08期 v.44 818-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聂睿;陈思;刘研会;曾小莉;袁慧;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心肌病患者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为心肌病的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连续入选2021年6月至2023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31例心肌病患者。电子记录系统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信息;均进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基因检测,并结合心脏超声和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31例心肌病患者中,12例检测到基因突变,包括去整合蛋白基因(DSP)1例、肌原纤维蛋白C基因(FLNC)3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3基因(MYBPC3)1例、肌球蛋白重链7基因(MYH7)3例、斑粘蛋白基因(PKP2)1例、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1基因(PTPN11)1例和巨型肌联蛋白基因(TTN)2例;基因突变阳性组的左心室肥厚及心电图ST改变例数显著高于突变阴性组(P=0.022)。结论: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到不同类型心肌病患者特定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关联,为个体化临床诊疗提供了依据。
2025年08期 v.44 824-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健;王宁;程文立;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的高血压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 dysfunction,C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入选2016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确诊为高血压患者625例,其中诊断PA患者为32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0例。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评估CD。根据MoCA评估量表,将PA患者分为PA认知功能正常组(211例)和PA认知功能障碍组(114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观察PA患者CD的发生情况。此外所有纳入患者中,认知功能正常患者441例、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84例,观察CD的发生情况。结果:与认知功能正常的PA相比,合并有CD的PA患者年龄更大,舒张压较低,低钾血症较少,MoCA评分更低,CD程度更严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男性、低钾血症是PA发生CD的危险因素;而PA疾病是引起CD的危险因素(OR=2.32,P=0.003,95%CI:1.32~4.06)。结论:PA发生CD的危险因素为年龄、男性、低钾血症。PA是引起CD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5年08期 v.44 831-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叶文倩;姜小坤;王霄芳;金梅;
目的:分析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对侧冠状窦(anomalous aortic origin of coronary arteries,AAOCA)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4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科就诊并明确诊断为AAOCA的14例患者,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结果:共纳入AAOCA患儿共14例,男性7例(50.0%),就诊年龄5~17岁。临床表现:晕厥7例,胸闷、胸痛6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心跳骤停1例。发病诱因:运动7例,情绪变化3例,体位变化4例。心肌酶改变:1例发生心肌梗死患儿和1例胸痛患儿心肌酶谱明显升高,其余患儿心肌酶正常。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ST-T改变3例,偶发室性期前收缩1例。14例患儿入院后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12例患儿行冠状动脉CTA检查,2例患儿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窦5例,其中左冠状动脉起自右冠窦并壁内走行3例,左冠状动脉起自右冠窦并走行于主、肺动脉之间2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9例,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窦并壁内走行3例,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窦并走行于主、肺动脉之间5例,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窦,起始段壁内走行并中段走行于主、肺动脉之间1例。11例患儿行外科手术治疗,10例手术效果良好,1例术后2周因冠状动脉狭窄置入支架,术后随诊2~105个月,未再出现临床症状。1例因家庭原因未行手术治疗,2例因年龄小未予手术治疗。结论:AAOCA患儿常合并冠状动脉起始部狭窄、壁内走行或走行于主、肺动脉之间,此类畸形易出现临床症状,甚至导致严重后果,及时诊断并治疗预后良好。
2025年08期 v.44 836-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柳;隆韩燕;黄晓琴;张永苹;张崇健;
目的:探讨接受成人心脏手术患者的BMI与术后发生低氧血症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6月,在体外循环下成人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MI将患者分为两组;偏瘦/正常组,BMI≤24 kg/m~2;超重/肥胖组,BMI >24 kg/m~2。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BMI与术后低氧血症的相关性及剂量反应曲线关系。结果:共纳入414例接受成人心脏手术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在调整协变量后发现BMI与术后低氧血症存在显著的关联。与偏瘦/正常组相比,超重/肥胖组术后低氧血症发生风险是低值组的1.7倍(OR=1.7,95%CI:1.1~2.7,P=0.026)。BMI每增加1kg/m~2,则术后发生低氧血症的风险增加20%(OR=1.2,95%CI:1.1~1.2,P<0.001)。结论:在接受成人心脏手术的患者中,高BMI是术后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5年08期 v.44 842-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李钢;王坚;田泽祥;李伟;刘晓森;孟凡伟;刘志平;
目的:分析对比本中心行胸腔镜与正中开胸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病例资料,探究胸腔镜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24年11月,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外科的8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均经心脏彩超明确诊断),且是仅使用经右胸壁三孔胸腔镜或正中开胸术式,单纯修补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或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患者,共8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经右胸壁三孔胸腔镜)34例和B组(正中开胸)46例。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等术前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大于B组(P<0.05)。术后:A组切口长度、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恢复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均小于B组(P<0.05)。结论:与传统正在开胸术式相比较,胸腔镜先心病手术的创伤小,患者恢复速度快,基本不影响美观,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是安全、可被广泛推广的。
2025年08期 v.44 848-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明阳;杨志勇;刘琳;
目的:探究急性下肢缺血(acute limb ischemia,ALI)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 II)评分及血清cTnI、肌红蛋白(myoglobin,Mb)、CK-MB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73例确诊为ALI患者,根据患者预后情况(28d转归)将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两组APACHE II评分及cTnI、Mb、CK-MB水平,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研究ALI患者上述指标与预后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APACHEⅡ评分、血清c TnI、Mb、CK-MB之间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4种指标对于ALI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存活组APACHEⅡ评分及cTnI、Mb、CK-MB水平均低于死亡组(P<0.05);两组病变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慢性疾病、发病时间等其余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APACHE II评分、Mb为ALI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PACHE II评分、血清cTnI、Mb、CK-MB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APACHE II评分及血清cTnI、Mb、CK-MB对ALI患者预后进行预测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分别为0.924、0.852、0.922、0.895,4种指标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不同预后情况的ALI患者APACHE II评分及血清cTnI、Mb、CK-MB差异显著,APACHE II评分、Mb为ALI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APACHE II评分、血清cTnI、Mb、CK-MB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4种指标均可对ALI患者预后进行预测。
2025年08期 v.44 853-858+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琦祯;张豪锋;张大伟;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合并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及母婴结局。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诊断治疗的32例妊娠晚期合并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进行心脏与剖宫产同期手术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孕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32例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同期手术22例(68.8%)、非同期手术10例(31%),其中同期手术中21例(95.5%)为A型夹层,1例(4.5%)为B型夹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例患者均为剖宫产终止妊娠,其中发生不良事件共8例(25.0%),非同期手术1例(10.0%),同期手术7例(31.8%),是否同期手术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妊娠晚期合并主动脉夹层母婴发生不良风险高,通过多学科联合管理对不同类型的患者及时对采取相应治疗方案可改善妊娠结局。
2025年08期 v.44 859-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